在四川省马边彝族自治县劳动镇高峰村,有这样一群“80后”“90后”“00后”驻村干部,他们奔走在一线,沐风雨、冒寒暑,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不平凡的故事,他们充满热情、干劲和奉献精神,将火热的青春绽放在小凉山上。
党建引领强堡垒 凝心聚力担使命
2023年驻村工作换届时,马边司法局将3名精兵强将选派驻村。当兵出身、做过公安的“85后”第一书记龙正钱服从组织安排,坚决扛起政治责任。“98后”本土彝族小伙阿左幸福,第一个写申请书,主动请缨到群众最需要的地方淬炼自己。“01后”乐山小伙雷一鸣,带着无限憧憬走进了高峰村。他们以党建引领,始终把建强村党组织摆在首位,推动基层党组织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推进乡村振兴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开展“参观红色教育基地,接受红色传统教育”和党纪学习教育全覆盖活动,使党员感恩奋进。今年以来,党员踊跃参加志愿服务63人次、急难险重任务冲锋在前12人次。一年来,他们齐心协力上下联动,县级联系领导到村调研指导工作5次、派员单位领导到村研究驻村帮扶工作11次,工作队回单位汇报驻村工作和争取项目支持16次,先后组织帮扶干部30余人次到村开展帮扶工作,开展法治宣传教育139人次。驻村工作队与村“两委”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紧紧拧成一股绳,进一步提升了工作效能。
(高峰村党支部组织参观马边党史学习教育基地)
探索奋进发展路 多点发力促振兴
他们牢牢守住防止返贫底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精准落实各项帮扶措施,做实做细“一增两高三清零”工作,制定常态长效监测和帮扶机制,避免了“体外循环”和“漏测失帮”,进一步提升了防返贫工作标准和效率。举办首届高峰“最美家庭”评选和表彰活动,鲜明正确导向,被中国网等10多家国、省、市、自治县主流媒体宣传报道,使村民成为凝聚崇德向善主体,成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坚实力量。他们抢抓机遇,壮大集体经济,夯实乡村根基。率先在全县整村推进“国家储备林”建设,组织林地测量3次,梳理问题16个,解决村民矛盾纠纷疑难困惑451条,促村民增收1000万余元,村集体经济年均增收5万余元,为全县国家储备林建设提供了范例。奖励和鼓励农户种植朱砂莲、黄精等中药材和养殖跑山鸡、跑山猪,种养殖户户均增收12000余元。他们入户走访、召开坝坝会倾听群众心声,挖掘文化元素,提升高峰美誉。修缮和恢复高峰村客歇坡古时出入马边古道,唤醒“川南游击队”中校大队长“马边王”李静波这位最早将中共党员李恒阳带入马边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记忆,解决群众出行难题。一年来,他们坚持多写高峰故事、多宣传高峰事迹,被中国新闻网、四川新闻网等主流媒体宣传报道30余次。让高峰村在“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中提高了知名度和美誉度。
(首届高峰村“最美家庭”评选和表彰活动)
用心驻村办实事 带着真情解民忧
他们制定全村群众季度访、困难群众随时访、重点人群及时访制度。一年来,他们在幅员8.9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行走2.3万千米,为村民办好事实事292件,收集群众意见建议641条,开展法治宣传677人次、帮扶政策宣传913人次,全覆盖慰问村民347户1214人,随处可见他们的身影在田间地头与群众讲政策、谋发展、拉家常。在日常走访和开展工作过程中,他们充分发挥司法行政熟悉法律法规、政策知识的优势,“入户”普法、“上门”送法、面对面精准普法,积极开展矛盾纠纷排查化解工作,矛盾纠纷化解成功率99%。他们把社区矫正工作与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工作有机结合,使社区矫正对象既能安心矫正,更能致富增收,总结的“马边社区矫正管理的成效与做法”在中国社区矫正网、四川长安网等多家媒体上报道,为民族地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提供了可借鉴可复制的经验。
(驻村工作队入户走访)
“龙书记实打实地为大家解决了很多问题,村里发生了很大变化,这都是我们亲身经历和亲眼见证的。与去年相比,高峰村每一户家庭增收千元以上,有的家庭增收过万,村民余大叔笑着说”。“驻村工作队明天一定要来我家吃庖汤哦。”这些朴实暖心的话语,是对他们工作最真实的认可。“谢谢你们的好意了!这些都是我们该做的。”有需要解决的问题,他们也欣然前往,在与群众打成一片中解决实际问题……